查看原文
其他

葛剑雄: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




青春无奈 

文:葛剑雄
  

这几年常见到“青春无悔”的口号,特别是用于回忆知青上山下乡、或经历文化大革命及各种政治运动,以表示回忆者的达观,显示其“革命豪情”,并影响没有这类经历的青年一代。对此,我绝不赞成。
  

这完全是歪曲历史。所谓“无悔”,只能是就个人曾经作出的选择而言,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,完全是在被强制或受欺骗的情况下才参加或卷入,只能说是无奈。
  

这完全是在欺骗。既然“无悔”,何不干下去?但高唱“无悔”的人今天基本都是官员、企业家、学者、富人、名流、留学生,至少已回到城里安家立业并进入小康,有几个还在农村、山区战天斗地?既然“无悔”,完全可以回去,或者把子女送去,但这些人中还有人这样做吗?
  

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。那些人“无悔”的事物,都与文化大革命和此前的极左路线密切相关,他们“无悔”的结果,岂不是在用事实肯定这场浩劫和此前的序幕?莫非要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?

所以,当我在回忆自己从“大跃进”“三年自然灾害”至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经历时,深感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并非是由自己选择的结果,而是由这段历史所造就的。是的,我们曾经被愚弄,被欺骗,被压抑,也曾经被煽动,被吹捧,被利用,既作为“革命动力”,也当过“革命对象”。我们当然应该深刻反省,毕竟青春无奈!
  

中学生活自然也给我留下过美好的记忆,特别是在人到中年后,更免不了会感叹岁月无情,青春难再。但我宁可为了未来而走向死亡,也不愿意再回首那无奈的青春。不过,为了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那样可怕的年代,我不得不一次次回忆并记录下这段无奈的青春。




提起“失落的一代”,人们容易想到美国的“文化现象”——经历越战、水门事件后,无数美国人的“美国梦”被幻灭。于是,他们以失落取代信心,以垮掉对抗“伟光的现实”。然而,比起美国失落的一代,中国也有“失落的一代”。


1968-1980年,一场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中国,不仅左右了1700万知识青年的命运,这群知青的命运更变相催生了辉煌又短暂的80年代,深刻影响中国今日之走向。


但是,这场运动无论是来由、目的、结果,在今天,都在父辈心中被封存、被遗忘。甚至,很多年轻人还认为是某些人别有用心地夸大、加工了现实。然而,这场运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,更是一代人了解历史、一个国家反思“曾经走过的路”的关键。

然而,由于“史料不易还原”“话题讳莫如深”“评价基于立场”等原因,市面上一直欠缺一部真正全方位、多角度还原这场“运动”的作品。


为此,诚荐这本《失落的一代: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》,并附上3大推荐理由:

◎史料最真


梁启超说,史家第一件道德,莫过于真实 。然而,市面上有关运动的陈述始终缺少公信力——而本书最大的特点即为真实。书中收集了大量知青们不愿讲、甚至永远不会讲的一手访谈;市面鲜见的一些海外学者的抽样调查;散落各地、甚至早已尘封的大陆内部文件,还专门研究了台湾杂志中所有相关文章,最终获得一种纵观视角。



◎分析极全


对上山下乡运动,网上往往评价两级。然而,任何特定事件都不能只窥一隅,而应全面把握,审慎量度。书中不仅囊括了不同目标人群对该运动的评价,更从经济、人口、政治、意识形态等维度厘清了这场运动的动机、手法,以及运动前后的种种印记,堪称史料最充分、论述最广泛、分析最深入的权威之作。



◎法国汉学权威,“知青学研究第一人”30年大成之作


本书作者为法国著名汉学家潘鸣啸先生。潘鸣啸先生在中国知名度不算高,然而,他却做到了中国最知名学者也难比肩之事——花去学术生涯中最黄金的三十年,持续研究地球另一端,看起来与自己切身利益毫不相关的人——知青们的命运,而这些研究成果,悉数记录本书之中。曾有读者说,本书虽然足够权威,却绝非为运动盖棺定论,如非要找出作者记下了什么不容置疑的东西,那就是一代付出了最大热情的国人,被失落了的记忆。



在“知青精神”再度被讨论提及的当下,我们无疑需要更全面地找回这段记忆、更透彻地理解其全貌.....由于某种原因,本书多渠道停售,而我们深知本书价值,多方收集整理了少数最后库存(出版社不会再印),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:



▍延伸阅读

《失落的一代》:还原一段早已被封存、被遗忘的历史

周其仁:人最怕的就是被命运支配

王小波逝世26周年|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?

张宏杰:为什么乱世往往会成为历史黄金时代?

杠精最常用的十种手段

沈志华的书为什么很难再版?

雷颐: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

杨奎松:一个历史细节,听得人头皮发麻

不要害怕读书的苦,那是去看世界的路

限量签名 |《孩子,我们来谈谈生命》,我们亟需的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